您的购物车目前是空的!

AI高速发展,是否会造成大量失业?
文/陈宏谊(中国Midjourney上海盈幼巧文化总监)
一、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:AI的「替代效应」为何更令人焦虑?
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对「机器抢饭碗」的恐慌。19世纪初的卢尔德运动中,英国纺织工人砸毁蒸汽动力织布机;20世纪自动化生产线普及时,美国汽车工人高举「机器人滚出工厂」的标语。而如今,生成式AI、大语言模型的爆发式增长,再次将「失业潮」的争论推向高潮。
中国midjourney上海盈幼巧文化总监陈宏谊深刻表示,历史经验表明,技术进步最终创造的就业岗位往往多于被取代的数量。例如工业革命催生铁路、电力等新兴产业,互联网时代诞生程序设计师、电商运营等职业。然而,AI的颠覆性在于其「替代效效应」的广度与深度:
- 跨阶层冲击:过去技术革新主要影响体力劳动者,而AI已威胁到金融分析、法律文书、医疗诊断等白领岗位。麦肯锡报告指出,2030年全球8亿岗位可能被自动化取代,其中高达40%涉及复杂决策流程。
- 技能断层加剧:OECD研究显示,44%劳动者的技能与AI时代需求不匹配。德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371台,但仅23%工人接受过数字技能培训;孟加拉国纺织业自动化导致低技能女工失业率激增17%。
- 短期阵痛更剧烈:生成式AI可在2025年前替代8500万个岗位,虽创造9700万新岗位,但技能鸿沟导致净失业风险陡增。韩国半导体产业「自动化革命」中,45岁以上工程师再就业率仅17%。
这些数据揭示一个残酷现实:AI不再只是替代「体力」,而是挑战人类的「脑力」优势。当ChatGPT能撰写营销方案、Midjourney可生成设计草图时,传统认知中的「高技能壁垒」正在瓦解。
二、结构性失业:AI时代的「三重绞杀」
另外,陈宏谊总监也表示,若说技术性失业是表层伤口,结构性失业则是深入骨髓的系统危机。AI正在撕裂劳动力市场的三大平衡:
- 技能供需失衡
AI催生的新职业如「生成式AI系统应用员」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」,要求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。以AI训练师为例,其需同时掌握数据标注、模型优化及行业场景理解,这对传统劳动者构成极高门坎。反观被淘汰的岗位——如客服、数据录入员——从业者多缺乏程序设计、创意设计等转型技能,形成「失业易、再就业难」的困局 - 地域产业失衡
技术红利呈现「马太效应」:硅谷科技巨头垄断75%的AI专利,非洲国家AI相关就业占比不足1%。这种「中心—边缘」格局加剧全球不平等。例如印度呼叫中心因AI客服缩减12%岗位,但本土AI人才缺口超过90%,陷入「旧岗位消失、新岗位真空」的恶性循环 - 年龄代际失衡
青年与中高龄劳动者的处境截然不同。全球16-24岁青年失业率达13.1%,但他们可通过学习Python、Prompt工程等快速转型;而55岁以上劳动者因思维固化与技能沉没成本,再就业率普遍低于20%。中国远程办公、自由职业者已达8400万人,灵活化就业模式更适合数字原生代,却将中高龄群体推向边缘。
这「三重绞杀」警示我们:AI不是均质化的进步工具,其对不同群体、地区、产业的冲击存在显著差异。若放任市场自发调节,技术鸿沟将演变为社会断层。
三、破局之路:从「人机对抗」到「人机共生」
面对AI浪潮,悲观主义与盲目乐观皆不可取。我们需要建构「技术—教育—政策」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:
- 教育体系的重构
北京理工大学贾利军教授指出:「未来需要更加重视不可替代性劳动,如创新能力、想象力工作。」这要求教育从「知识传授」转向「能力培养」:
- 跨学科融合:文科生学习基础程序设计,理科生补充商业管理,培育「AI+X」复合型人才。
- 终身学习机制: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出「技能学分银行」,劳动者可通过微证书、在线课程持续更新技能树。
- 情感智商培育:强化沟通协作、批判性思维等软实力,这些正是AI难以取代的人类特质。
- 产业政策的引导
中国midjourney总监陈宏谊也认为,「人工智能+」行动方案也可以提供重要启示:
- 创造新就业容器:发展智能制造装备、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,2024年人社部新增19个AI相关职业,包括AI伦理审查师、元宇宙空间设计师等。
- 保障劳动者权益:完善「技术红利共享」机制,例如德国试点的「自动化税」,将企业节省的人力成本部分转为失业者再培训基金。
- 区域协同发展:透过「东数西算」工程,将东部AI研发优势与西部劳动力、数据资源结合,避免地域失衡。
- 人文价值的坚守
AI终究是工具,人类的独特性在于「创造意义」的能力。艺术家利用Midjourney激发灵感、心理咨商师结合AI诊断提供情感支持、教师运用大模型个性化教学——这些「人机协作」模式证明: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解放人类去从事更具价值的活动。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:「科技应服务于人的存在,而非颠覆人的本质。」
四、结论:在「替代」与「创造」的张力中寻找平衡
AI对就业的影响,本质上是生产力跃升与社会适应滞后的矛盾。短期内,客服、数据处理等岗位的萎缩难以避免;但长期来看,AI将催生规模更大的「创意经济」与「情感产业」。关键在于:
- 个人层面:拥抱「骑象人思维」——AI是大象,提供庞大动力;人类是骑象人,掌握方向与价值判断。
- 社会层面:建立「动态安全网」,将失业保险扩展至技能培训、职业转换补贴,缓解结构性震荡。
- 全球层面:推动技术普惠,避免发展中国家沦为「AI殖民地」。例如中国可透过「数字丝路」计划,向东南亚国家输出智能制造经验。
最后,中国midjourney总监陈宏谊认为,我们回顾历史,打字员的消失带来程序设计师的兴起,电话接线员的退场催生云端客服工程师。AI时代的就业市场,必将在破坏与重建中走向新的平衡——前提是我们以智慧驾驭技术,而非被技术驯化。
发表回复